访问人数: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当前位置> 基地建设 >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东北谱牒文化研究基地

来源:本站

2012-12-19 05:11:00
打印
浏览:19706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东北谱牒文化研究基地

 

一、基地概况

吉林师范大学东北谱牒文化研究基地自2008年承建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省、市、校领导的关怀下,尤其在省社科规划办的指导下,始终坚持以文化抢救为先、以基础建设为本、以科学研究为主、以人才培养为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指导方针,在东北民间谱牒文化资源的抢救、研究、人才培养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均成绩显著。目前,已经建成科研特色鲜明,机构设置合理,地域优势明显的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二、队伍建设

基地自承建以来,一直非常重视谱牒文化研究的学术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采取专兼职结合,以专为主;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固定与流动结合,以固定为主的措施,并注意研究生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加大队伍建设力度。现已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以教师为主、研究生为辅的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共13名,其中专职研究人员10人,兼职研究人员3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硕导3人;博士4人,硕士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近70%。已初步形成五个稳定的研究团队:谱牒语言学研究,于鹏翔为带头人,尹郁山、孙明等为骨干;普通谱牒学研究,许淑杰为带头人,张德玉、王立等为骨干;谱牒伦理学研究,薛柏成为带头人,孙守朋等为骨干;谱牒宗教学研究,姜小莉为带头人,邱广军等为骨干;谱牒遗传学研究,林德春为带头人,徐立艳等为骨干。

三、基础设施

东北谱牒文化研究基地现设有一馆三室,十二个分支基地。

一馆:

东北谱牒馆:为抢救、保存、研究东北谱牒,于2006年11月建成东北谱牒馆。到目前为止,已经抢救珍贵谱牒1200余份。这些谱书内容丰富,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等,涉及历史、宗教、文化等诸多学科,为研究满族的生产、生活、宗教、语言、文化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第一手材料。这不仅为东北谱牒的抢救整理工作提供了平台,而且为谱牒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在本研究领域中的学科特色和地域优势日益凸显。

三室:

谱牒资料室:为了充分保存和利用相关资料,特设谱牒资料室,现有专业图书3000余册,相关图书2万余册,录像带光盘200余份,为深入研究谱牒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谱牒整理实验室:为了整理谱牒资源而设立,配备有数码相机、摄像机、计算机等现代化设施。现已整理、装订谱书300余部,整理了大量谱牒信息。

谱牒电化展室:为了保留珍本谱牒和查阅上的便利而设立,配备有计算机、放像机、电视机等设备,可以展示多部音像资料片,扩大了满族谱牒文化宣传。

十二个分支基地:

为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打造民族文化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基地研究人员立足吉林,北上黑龙江,南下辽宁,相继在吉林省的伊通、叶赫、吉林市、珲春、乌拉街、九台、辉南、临江,黑龙江省的宁安、肇源、齐齐哈尔,辽宁省的本溪等地设立了十二个分支基地。这些基地的建立,既在空间上解决了研究机构独居一地与研究资源分散的矛盾,也为科研支持地方经济建设探索出一个可行模式。

四、科学研究

长期以来,基地注重利用处于满族发祥地的地缘优势,始终坚持东北民间满族谱牒的征集与抢救。截至目前,已经抢救包括爱新觉罗宗谱、杨家将宗谱等珍贵谱牒1200余份,不但推动了地方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也为基地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以民间谱牒征集、抢救为基础,在科学研究上,基地始终强调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推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目前,已出版《清代汉军旗谱牒资料研究与汇编》(于鹏翔,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满族谱牒文化研究》(张德玉,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吉林杨氏家族文化全书》(于鹏翔,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吉林满族家谱资料选编》(尹郁山,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等著作22部;在《中国民族》、《社会科学战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历史档案》等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中国东北满族谱牒特点研究”、“东北地区的满族谱单形制”、“东北满族民间谱牒源流考”等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北地区民间满族谱牒的调查、抢救、整理与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以来民间满族谱牒编纂与东北地域社会变迁》、吉林省重点基地重大招标项目《现当代中国东北民族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八旗谱牒整理与研究》、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满族家族地域分布与流变研究——以满族家谱为例》、全国高校古籍资料整理委员会项目《叶赫族谱与清代历史》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17项,地厅级9项,其他10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41项,其中省级9项,其他32项。先后主办“满族名人后裔与八旗谱牒研究”等学术会议6次,参加“谱牒与地域社会”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余次。在谱牒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一定突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及优势,在学界产生了较好影响。2011年,基地参与申报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满族语言文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在全国141所高校申报的188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教育部确定的35个候选项目之列。

五、服务社会及反响

基地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积极支持地方建设,发表及承担一些直接为地方建设服务的项目、论文和调研报告。如:承担吉林省委宣传部委托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吉林省八旗谱牒整理与研究”项目等。先后参与了四平、珲春、九台等地的旅游民俗文化开发,并于2010年与九台市政府等签订了萨满文化合作开发协议,积极参与筹划了以九台锡克特里石氏家族为中心的萨满文化旅游开发活动;与四平市政府合作成立“纳兰性德研究会”,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所属东北谱牒馆先后接待了日本东海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俄罗斯赤塔大学、日本神野学园、韩国首尔市立大学、美国犹他家谱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军事博物馆、上海市图书馆等多家国内外大学及相关机构的参观来访,每年接待来访已经超过6000余人次,既宣传了地方文化,也扩大了基地的影响,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国家社科规划办领导来馆视察,题词:“八旗谱牒馆,家史开新面;史料待发掘,此馆已领先。”对基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目前,四平市政府正在与吉林师范大学协商,对包括基地所属东北谱牒馆在内的馆室进行整合搬迁改造,在四平市选址建立一座综合性、现代化博物馆,面向社会开放。

六、下一步规划

在未来的发展中,基地将以满族谱牒文化为核心,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展民间八旗谱牒资源调查与抢救工作;整合科研力量,推动各级项目的申报和科研成果的发表;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扩大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科学研究;继续加大东北谱牒馆的开放力度,加强地方文化宣传,扩大基地影响;争取多方支持,整合包括东北谱牒馆在内的馆室,力争建成现代化博物馆;并力争以基地为平台,建成“八旗谱牒信息资料库”,为八旗谱牒资料查询与满族同胞寻根问祖提供社会服务,将基地建成地方文化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咨询与服务能力的综合性科研平台。

(吉林师范大学东北谱牒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