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数:

图片新闻

当前位置> 学习贯彻五一七重要讲话精神 > 图片新闻

2019世界史研究高峰论坛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世界历史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11-01 09:13:25
打印
浏览:19713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开幕式现场 本网记者 崔蕊满/摄


  紧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代步伐,中国的世界历史研究已走过了70年的历程。为适应大变局、谋求大发展,适逢世界历史研究所成立55周年之际,2019年10月19日-20日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世界历史研究”为主题主办的“2019世界史研究高峰论坛”在京召开。来自十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40余位专家出席会议并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如何推动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如何构建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等重要议题,各抒己见,切磋学术,建言献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世界历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文东研究员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武寅研究员与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研究员先后致辞,世界历史研究所饶望京副所长出席会议。


  武寅副院长以高屋建瓴、热情洋溢的开幕辞,为办好这次论坛、构建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提出了富有启示意义的意见。她表示,世界未有百年之大变局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而是多年以来世界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探讨这一过程发展的轨迹,从根源上破解时代难题,正是世界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不是凭空想象,以人类命运演变为主导的世界史研究无异于抓住了历史演变的“牛鼻子”。她进一步强调,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虽然正遭遇五十年未有之国际学术挑战,但也处于“构建学科体系、产生思想理论”的活跃期。“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比国外学术界所推崇的文明视角、经济视角等站位更高,更具整体性、全局性、科学性、根本性,不仅是构建中国特色世界史研究强有力的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是中国构建全球史、整体史的最佳研究视角。中国的世界史研究不能停留在叙事层面,而要对历史深层挖掘;要敢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特别是人类命运发展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意义的问题,从中寻找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科学结论。武寅研究员对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提出了殷切希望,得到与会学者的热烈呼应。


  汪朝光所长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热忱欢迎和衷心感谢各位专家的莅临。他首先介绍了举办本次论坛的初衷,希望以世界历史研究所为平台,凝聚世界史学术共同体的中坚力量和集体智慧,共同推动世界史研究的发展。他提出,应该把中国历史发展放在世界视野中来观察,同时世界历史研究也应该有中国视角,世界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在面对大好机遇和国际学术挑战时,应该拥有“一览众山小”、奋发进取的豪情壮志。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崔蕊满/摄


  此次论坛分为七场发言,与会专家围绕七个各具特点又相互融通的议题展开了严谨深入的探讨。在全球史与整体史的框架内,既有对传统课题的深耕细作,又有对崭新课题的准确把握,充分展现了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成果,体现了中国世界史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关怀。


  第一场研讨以“如何构建世界史学科三大体系”为议题。在世界史领域颇具成就的三位前辈学者积极建言献策,表现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阔的历史视野。陈之骅先生非常赞同并拥护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指示。他认为,构建“三大体系”需要夯实根基,认真扎实地努力,并建议进行宏观视野下的大课题、集体课题、有份量的课题研究,避免缺乏整体历史观的碎片化研究。陈启能先生强调,认清形势,立足现实,解放思想,勇于担当,关注人才培养,帮助年轻人更快成长,培养人才就是对世界史研究的重大贡献。汤重南先生从自身经历的世界史学科发展历程出发,提出了“清醒、精准评估我国世界史研究现状”、“在世界史研究中总结、继承、坚持优秀史学传统”、“充分认识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运用高科技手段扩大、普及世界史成果”等切实的建议。


  第二场研讨以“世界史研究七十年”为议题。各位学者紧密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系统梳理了七十年以来世界史不同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创新见解。世界历史研究所易建平研究员的发言主题为“科研话语共同体与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走向”,提出突破传统藩篱,强调研究必须要有科学基础、有科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学术共同体的根基就是“科学程序与科学规则”。北京大学黄春高教授分析了世界史编写中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群体的对立与统一,总结出处理好这两对关系的重要性:既不割裂历史本身,又能体现群体能动性,宏观世界史的话语体系对于世界史的指导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南京大学陈晓律教授建议,加强对普通法问题、民主问题、宗教问题等的研究,切实加强我们的话语权。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对新中国70年的世界史研究做了细致回顾与理性展望,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指出仍然存在的不足:偏重实证研究,对提高理论素养和改进研究方法的重视不够;偏重微观研究,对宏观思辨着力不够;偏重发达国家研究,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严重不足。


  第三场研讨主要围绕欧美国家的历史与史学研究展开。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教授详细介绍了区域国别研究的美国范式以及所引发的争议。浙江大学张扬教授则历史地反思了美国区域研究的兴起历程,与张倩红教授的发言互为补充,较为完整地呈现出美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基本态势。世界历史研究所孟庆龙研究员参照国际关系史研究框架、以美国档案资料为基础探寻美国崛起进程中对华政策之利益考量,挖掘出中美日英力量此消彼长的历史动因。华东师范大学崔丕教授结合美日返还琉球群岛施政权的进程、特点与影响,指出其对现实问题的参考借鉴意义。世界历史研究所高国荣研究员追溯了1894-1933年水土保持在美国的起源。天津师范大学张乃和教授鉴于国际学术界在英国公司制度起源上的“进化派”与“继受派”之争,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科学解释了近代英国公司内容与外在形式之间辨证运动的结果就是现代股份公司。


  第四场研讨以中东、非洲史研究为议题。中国非洲史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从“国际非洲研究历史与现状”、“中国四代非洲研究者与国际参与”、“中国非洲研究的新趋势”三方面,归纳了国际学术视域中的中国非洲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沐涛教授在肯定中国70年非洲史研究成绩的同时,指出了“体量小”、“成果少”、“缺乏后备人次”、“基础研究薄弱”四大问题。西北大学韩志斌教授将部落纳入中东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对部落的起源、类型等缜密考证。天津师范大学哈全安教授在比较文明视角下对欧洲与中东进行同源性与异质化的历史衡量。世界历史研究所徐再荣研究员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阐释了环境问题的全球化进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密切联系,呼吁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清华大学梅雪芹教授以生态生产力标准为视角,探讨了环境史研究与历史评价尺度的转换与创新。


  第五场研讨以世界史中的国际关系研究为议题。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认为,重新阐释非西方世界的历史经验、重新解读“什么是中国和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对于构建一种新时代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武汉大学韩永利教授深刻分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视野及实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北京师范大学陈奉林教授总结出创立东方外交史学科的动因及其在编纂实践中的经验,试图从外交史角度寻找东方国家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世界历史研究所王晓菊研究员在谈及对新时代俄罗斯历史研究的几点思考中,重点分析了西伯利亚史研究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第六场研讨以古代史研究为议题。北京师范大学杨共乐教授突破传统,得出了“《古代希腊史》只是近代学者笔下的存在”的看法。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以丰富、翔实的史料,从“希腊女人国传说特征”、“在波斯-阿拉伯世界与欧洲人所到之处的女人国传说”,揭示出女人国传说的历史本相是各文明圈内族众与边缘区族群社会交流互动的产物。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对西方史学史上的特殊人物波利比乌斯进行专门性研究,认为他是古代罕见对史学深入思考并将研究题目置于更广泛联系中的第一位西方思想家。上海大学郭丹彤教授论述了古埃及市场经济活动的动因与状况,认为古埃及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市场经济与官僚体系紧密联系,创造出了一个运转顺畅的经济管理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侯树栋教授概述了中古世界多样性统一的历史,提出新时代对封建社会进行深层次研究的必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从唯物史观出发,探讨了西欧封建政治史研究的视角与路径,对封建社会予以学理剖析与规律总结。


  第七场研讨以全球治理与学科创新为议题。首都师范大学梁占军教授以扎实的数据,分析呈现了世界史学科的现状与不足,指出世界史学科创新势在必行。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认为,世界史学科发展的突破点在于突破思想观念限制、突破体制限制、突破进人标准的一刀切,千方百计扩大世界史学科规模。华东师范大学孟钟捷教授认为,中国历史教育是否以及如何为下一代培育全球治理智慧,具体问题是历史教育“如何从国民教育走向世界公民教育”,从国家治理智慧走向全球治理智慧。南开大学赵学功教授对冷战起源责任进行再探讨,认为冷战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美国的政策和作用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美苏双方关系发展的合乎逻辑的结果。

 研讨会现场 本网记者 崔蕊满/摄


  与会学者们还对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各自属性、微观研究与碎片化研究的界限等进行了讨论。


  汪朝光作论坛小结。他强调,论坛的两个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三大体系构建”,可以理解为世界历史研究的目的与方法;“三大体系”建设的内容是丰富的,体现了进取性和主动性;中国处于世界舞台中心的国际态势,也迫切需要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同样走向国际舞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通过这次论坛,与会学者交流学术、畅所欲言,对如何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其对世界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理论阐释,对如何推动世界史研究发展,如何构建世界史研究的“三大体系”,建言献策,达成了切磋交流、繁荣学术、推动学术共同体成长的良好愿景。

   与会专家合影 本网记者 崔蕊满/摄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