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数: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当前位置> 基地建设 >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基地

来源:本站

2012-12-19 03:53:12
打印
浏览:13714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发展建设中的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二)

 

——各研究基地进展情况综述


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基地

 

 

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基地于2008年12月通过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特色文化研究基地专家评审成立。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基地成立后,全体成员就自觉地树立起促进东北区域文化建设和为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提供积极文化助力的使命意识,严格按照省社科规划办关于基地建设的具体要求,在省社科院党组的直接领导和基地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人才培养、梯队建设、科研探索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较丰硕的成果。

一、基地建设

(一)学术队伍的培养建设

从基地成立始,为了打造一支严谨高水准的学术队伍,基地就十分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制定了以学术发展为根本、成熟学术带头人为引领、青年人才培养为优先、基地整体学术发展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针,采取以老带新、老中青结合、有效兼顾的人才培养原则,以课题和专著、文集等集体攻关项目为具体人才培养途径的整体规划。以此为基地的梯队建设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4年的时间内,基地在梯队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一是基地不断强化对学术带头人的科研要求,加强学术带头人的学术引领作用,提升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本学科领域内学术影响力,强化精品意识。何青志研究员作为基地负责人和文学所所长,不断在学术上取得突破,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多项省级奖项。何青志主编、基地全体成员参加撰写的学术著作《东北文学六十年》获得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和第三届吉林文学奖一等奖。其论文“地域文化研究的全球化视野”《新华文摘》论点摘发;杨春风的学术专著《解读东北——文化、文学、人》获首届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廖一参加撰写的电视纪录片《话说长白山》在央视科教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苏静的论文“崇高的暧昧”(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这些学术成果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业内认同。

二是基地始终坚持以学术成果作为检验科研人员发展的根本和重要标准,在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下,努力推进中青年科研人员的学术发展,以此来提升基地整体的科研水平。基地的青年科研人员通过参与《东北文学五十年》、《东北文学六十年》和《吉林文学通史研究》等项目研究在科研探索上都获得了较快的成长和提升。目前基地的所有成员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文章,且随着时间推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不断增多,质量与数量均获很大的提升。至今基地全体成员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7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0篇。

三是注重引进高端人才并注重在职进修学习的培养工作,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大家以各种方式进修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学养。4年中已有一名在读博士毕业,今年又有一名同志考取了博士。2010年9月通过公开招聘,基地引进一位应届文学博士杨丹丹,该同志自来文学所后工作积极,科研刻苦,二年时间内已发表与东北文学文化相关的学术论文15篇,其中核心期刊10篇,展示了出色的科研实力和拼搏精神。李克、栾明、杨阳三位年轻科研人员虽已是孩子妈妈或准妈妈,家庭诸事缠身,但是都未因此影响科研,她们克服了诸多困难保证科研节奏与大家同步。特别是李克在身怀六甲之时,仍出色完成了当年的科研任务,并在院年终考核中评为优秀。基地全体科研人员都在不懈的科研探索中展示出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目前基地成员共有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1人、助研5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人,硕士4人、学士1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高学历、高素质、充满生机活力并勇于拼搏的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学术团队。

(二)科研硬件设施建设

基地在深化学术研究、梯队建设等软环境建设的同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根据实际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建设。4年中,基地购进图书一千余册,建立了自己的图书资料库,更新了办公设备,购进计算机3台,电脑桌二台,基本实现信息化办公,建立成果学术展示墙和成果陈列柜,对外展现了基地良好的科研风貌,对内为基地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良的科研环境。

二、学术研究

在学术研究方面,基地制定了完善、详细而具有针对性的中长期学术规划和学术细则,将学术研究的重心和核心放置在对东北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上。在2008—2012年期间,基地承担相关省级以上课题15项,院级课题16项。其中省社科基金项目《东北文学六十年》和《走进吉林文学——吉林作家作品论评》顺利结项,并于2009年8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东北文学六十年》,于2010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学术论文集《走进吉林文学——吉林作家作品论评》。

《东北文学六十年》是基地全体科研人员共同完成的一部“东北当代文学史”,是建国以来第一部对东北当代文学六十年发展史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在纵向的时间跨度和横向的空间对比上都是第一次,具有十分独特的学术自性和鲜明的学术品格,在学术界和社会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并于2011年获“长白山文艺奖”,于2012年获吉林省文学奖一等奖等奖项,并多次被相关学术文章引用、借鉴和评价,《文艺报》、《吉林日报》、《社科信息报》均有专文对此著作进行高度评价。《走进吉林文学——吉林作家作品论评》收录基地全体科研人员的论文74篇,汇集了近年来基地全体科研人员关于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成果的精华,论文集包括综述、吉林作家作品个案分析、诗歌、散文、民间文学、儿童文学、影视文学、短评和随笔八个部分,在东北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历史性、当下性、时效性、创新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吉林日报》于2011年2月24日发表文章对此论文集给予肯定。

同时,省社科基金项目《吉林文学通史》按照既定计划稳步推进,召开专门学术研讨会5次,基地全体科研人员严格遵循《吉林文学通史》撰写的具体要求,在写作体例、章节设定、叙事风格、工作分工等方面形成了统一意见,并提交了详细的写作提纲,目前《吉林文学通史》正进入最终冲刺结稿阶段,力争在基地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打造成一部高水准的学术精品。

三、学术成果

4年间基地成员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215篇,其中核心期刊27篇,《新华文摘》论点摘发一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省级以上期刊280篇,其它8篇。

(二)出版学术专著4部。1、何青志独立专著《当代东北小说论纲》(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2、庞淑华著《东北民间文学六十年》(吉林摄影出版社2008年7月)。3、何青志主编《东北文学六十年》(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4、何青志主编学术文集《走进吉林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

(三)承担项目33项,其中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15项、主持院课题16项。

四、学术活动

1、组织学术活动。基地先后以“吉林文学通史研究”为中心议题先后组织了5次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人数达六十余人次。每次研讨都是对吉林文学通史研究的推进与深化。

2、参与学术活动。2008年至2012年10月,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基地全体成员先后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研讨会达27人次,其中参加全国学会学术会议14人次,参与省级学术会议13人次,接受电视访谈4人次。

五、学术反响

(一)报刊评价转载

《新华文摘》论点摘发1篇,《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社会科学战线》、《文艺报》、《吉林日报》等报刊均有专题评论文章对基地近年东北文学文化研究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二)成果获奖

2008年至今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基地已有39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何青志的学术论文“地域文化研究的全球化视野”获第八届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何青志主编的《东北文学六十年》获第十届长白山文艺奖作品奖、第三届吉林文学奖一等奖;何青志专著《当代东北小说研究》获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优秀项目成果奖专著类一等奖;何青志主编的《东北文学五十年》获第七届吉林省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杨春风专著《解读东北——文化、文学、人》获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项目成果奖专著类三等奖。有27篇论文获院优秀成果二等奖。

六、未来设想

1、立足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学术发展方向,也针对科研力量分布不均的现状,为更全面的学科发展建设,急需引进一名古代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和一名比较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

2、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策略,加强对外交流沟通,不断扩大学习交流的范围,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

3、明年出版《吉林文学通史》。

4、未来4年一方面与现实批评密切结合,另一方面,欲将科研重点放在《东北文学史》的研究上。力争在基地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于2016年完成《东北文学史》的撰写出版工作。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文学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