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数:

十二五规划

当前位置> 社科规划 > 十二五规划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

来源:本站

2011-10-27 17:01:45
打印
浏览:9242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实现我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科学利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囊团”、“思想库”作用,努力服务于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新时期赋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历史责任。为做好今后五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省社科研究“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省社科理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紧密结合省情实际,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理论探索,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服务党和地方政府工作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全省社科管理工作者努力探索和遵循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立足于服务科研、服务建设、服务决策、服务发展,坚持从省情出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发展目标。


       社科规划管理事业快速发展。过去的五年,我省在社科基金年度立项数量和资助强度方面得到较快增长,五年间共资助省社科基金项目505项,比“十五”期间的360项增长40%。省社科基金年度基数,由2006年的65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60万元,增长146%。省财政5年累计投入社科基金720万元,比“十五”期间的249万元增加471万元,增长189%。每个基金项目平均资助经费1.1万元,比“十五”期间的平均6900元增长59%。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五年累计申报3648项,比“十五”期间的2161项增加1487项,增长69%。


       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丰硕。我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五年共完成各类研究成果675项,一批优秀研究成果受到省级领导批阅,一批优秀成果被相关部门参阅采纳,上百项研究成果荣获各级各类优秀奖项。省社科基金重点招标项目继续向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倾斜,紧紧围绕我省老工业基地国企改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化体制改革发展、东北亚区域合作、长吉图开发开放等重大现实问题确立一批重点联合攻关项目,一批优秀成果进入决策领域,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产生或正在产生着积极影响。


       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初期整体设计建设的20个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始终坚持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推进我省特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努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宗旨。已经建成的16个基地成效显著,已建有展馆56个,出版著作380余部,发表论文约2100篇,研究队伍460余人。有的基地研究领域已成为大学的必修课和公选课,如高句丽史、创业教育等;有的被设置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如民族学等;有的进入了旅游经济领域。


       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五年来,我省始终坚持尊重社科研究工作规律,紧密结合本省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社科资源,不断加强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和信息化建设,推进各项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基本构建了较为成熟的“三报一网一库一地”的管理平台体系。《社科信息报》对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继续发挥信息传递、业务指导作用;“吉林社科规划”网站,继续为工作信息发布、项目申报、成果鉴定、诚信管理等网上办公发挥着重要作用;我省率先创建的社科基金项目档案库,存有1984年建办以来的全部省社科基金项目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同时存有建办以来我省承担的全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纸质成果和电子档案材料,是目前全国社科规划办中首创唯一的最为完备、规范、科学、现代的项目档案库。


       我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省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年度项目立项中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累计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13项,比“十五”期间的1573项增加740项,增长47%。五年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229项,比“十五”期间的130项增加99项,增长76%。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0项、重大委托项目1项、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123项、青年项目64项、西部项目13项、后期资助项目8项。特别是2010年我省获得年度立项58项,比“十一五”期间年均立项42项增长36%,增幅巨大,取得历史性突破。五年累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经费2878万元,比“十五”期间的878万元增加2000万元,增长228%。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大招标项目全国中标54项,其中我省中标4项,另转为重点项目1项,在全国38个申报单位中名列第6位。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省学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涌现一批高质量成果。其中有7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阅示;有9项成果入选国家社科基金《管理工作简报》;有6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特别是产生了一批具有国家级水准的优秀成果,在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大批优秀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项。其中发表在《光明日报》、《求是》、《中国社会科学》等高级别报刊上的阶段性成果数百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转载或引用900余次。2010年吉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有5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或阶段性成果)获得各类各等级奖项。


       我省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十一五”期间应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5项,实际完成145项,完成率为82.9%。完成的各类项目成果中有专著112项,研究报告20项,论文集13项,阶段性研究论文共计1500余篇。结项的项目成果中鉴定等级为优秀的26项,良好83项,合格10项,免于鉴定1项,项目成果优良率为90.8%。


       日常项目管理工作受到国家规划办肯定和表彰。在研项目日常基础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做到“六个结合”,注重在管理细节上下功夫,工作扎实有效,业绩突出,受到国家社科规划办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国家社科规划办2010年开始启动项目管理工作通报激励机制,我省先后获得5次通报表扬函,受表扬次数列全国前位。“十一五”期间,国家社科规划办组织两次评选表彰活动,我省均被授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先进单位”称号,获得通报表彰和嘉奖。国家社科规划办主办的《管理工作简报》数十次对吉林社科规划办在日常项目管理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点名表扬。


       社科规划管理对外交流工作持续发展。五年来,我省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始终坚持“走出去,迎进来,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建办思路,注重加强与各省区市之间的往来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十一五”期间,先后接待了国家社科规划办几位领导来我省调研,均对我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有多个省份社科规划办专程来我省学习考察规划管理经验、网站建设经验、档案管理经验以及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创新性做法。同时,我们也积极走出去,通过省际工作合作等途径,交流信息,交流经验。


       总之,“十一五”期间我省社科规划管理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十二五”规划工作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清醒看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我省社会科学基金经费投入还比较少,项目成果的优秀率和完成率还有待于提高,科研资源布局重理轻文的倾向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还需要用发展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的总体布局


       “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形势任务。当前,我省正处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关键时期,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的总要求:突出“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坚持科学发展,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加快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吉林社科理论工作者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我省发展实际,把当前和今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影响未来走向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能够代表吉林地域文化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作为项目研究的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省作出贡献。随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实力的不断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将迈入立足创新、提升质量的新阶段,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创新研究方法,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大局大势,为继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做出新的努力。全省社会科学管理工作者要进一步探索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社会科学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断促进社会科学管理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十二五”时期社科研究规划的指导思想。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工作,要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向,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制宜,创新思维,协调发展的工作原则,准确把握学术民主的科研导向,努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研作风,倡导和培育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不断强化课题研究服务社会的科研意识,形成精品迭出、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为实现吉林全面振兴、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十二五”时期社科规划研究工作发展目标。准确把握社科研究规律,在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服务中心,服务决策,服务现实,服务发展”的大局意识。以提升项目质量为核心,改进课题研究方式方法,初步形成推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以加强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为重点,显著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以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促进学科建设为支撑,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的精品力作,形成一批具有吉林特色和国内有影响的优势学科领域、学术权威流派。以成果鉴定标准体系为杠杆,实现项目成果完成率、优秀率和转化率的历史新记录。以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平台,培养一批高层次高水准的科研创新团队和学术领军人物。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社科研究资源,努力实现“服务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鲜明、规划管理先进、项目经费充足、精品力作丰硕、人才队伍优良”的发展目标。建构以五年研究规划为宏观指导,以年度计划为近期目标,以规划研究项目为纽带桥梁,带动全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十二五”时期社科规划工作的总体思路。在新的五年规划框架下,落实年度计划要有新思路,在研项目管理要有新机制,立项资助额度要有新突破,项目成果转化要开拓新途径,服务地方发展要有新举措。严格遵循社会科学规划管理工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紧密配合实践发展要求,全面发挥吉林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社科规划工作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服务这一主线,充分利用和挖掘我省社会科学现有资源,促进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时期的社科基金项目布局。继续拓展优化项目布局,进一步创新和构建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以一般项目为主体,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以下简称“马工程”项目)、委托项目、后期出版项目、扶持发展项目为补充,类别清晰、定位科学、功能互补、整体协调的基金项目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科学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年度项目主要资助充分发挥自我科研资源优势、自主择优选题的一般性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推动学科建设、科研队伍建设和科研人才培养。重点招标项目主要资助紧紧围绕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紧密结合吉林发展实际,跟踪关注当前和今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重大经济问题,以及地域特色的重大基础研究课题。“马工程”项目主要资助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实践课题的研究,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委托项目主要资助当前急需及时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省领导临时部署、需要及时研究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后期资助出版项目主要资助基础研究领域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优秀专著科研成果,包括项目成果。彰显和倡导严谨治学、持之以恒的优良学风。扶持发展项目主要用于扶持社会科学发展滞后的偏重理工科的省属院校、在读博士生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中级以下职称的青年学者。通过项目带动促进该院校社会科学发展。“十二五”期间,计划资助重点招标项目100项,一般项目900项,“马工程”项目50项,后期资助出版项目50项,扶持发展项目200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项目200项,总计约1500项。


       “十二五”时期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着力点。一是规划研究学科设置要有新突破。“十二五”时期适时调整规划研究的学科设置,将“十一五”期间的10个规划研究学科领域,拓展到13个学科领域。将体育学单列为独立规划研究学科,为快速发展的吉林体育经济提供理论支持;将东北亚问题单列为独立规划研究领域,直接为吉林打造区域经济新增长极提供理论支持;将长吉图问题单列为独立规划研究领域,直接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二是重点招标立项数量和成果质量要实现新突破。在过去五年每个年度确定10个重点指南招标课题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加倍增长,到“十二五”末期力争完成100个重点招标课题的立项研究。重点招标项目优秀成果的“三进”(进决策、进文件、进实践)数量要实现新突破。对年度重点招标项目继续实行重点立项、重点研究、重点管理、重点投入、重点推广成果的管理机制。突出关注影响吉林未来发展走向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充分体现我省社科规划研究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领域。三是一般自选项目成果质量要实现新突破。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力争“十二五”项目完成率结项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系列化论文成果60%以上进入核心期刊,5%以上进入学科一级报刊。研究报告成果一次鉴定结项率达到80%以上,优秀率达到结项成果的80%以上,“三进”数量达到优秀量的20%以上。著作类成果精品率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四是项目成果转化率要有新突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展阅基地”的成果转化功能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基金项目《成果要报》的选编报送工作进一步加强。优秀应用对策类成果报送相关领导和推介实际部门的数量要明显增加。年度资助出版优秀著作类成果数量进一步增加。《社科信息报》、“吉林社科规划”网站推介项目成果数量进一步增加。创新各种可行的途径和手段,广泛宣传和推介优秀项目成果。通过学术论坛、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有效媒介,使优秀项目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五是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要有新突破。在现有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发展建设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和完成《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发展规划》。适时召开“第三次吉林省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大会”。特色研究基地建设要完成20个规划目标。力争将现有的56个展馆扩展到70个,基地研究队伍由现在的460余人发展到600余人。促进更多的基地研究领域成为大学的必修课,或被设置为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专业,或进入经济产业。与吉林画报社合作,策划出版20册特色文化研究基地大型宣传画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每个研究基地都打造成为本特色文化研究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决策咨询服务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努力为吉林文化建设打开新的视野,增添新的特色,展示新的亮点,构建新的发展平台。六是基础管理措施要有新突破。重点在日常基础管理和项目研究管理两个层面上建立和形成以诚信为核心的长效管理机制。一方面在诚信规章上创建规范的行为准则,另一方面实行常态公示诚信行为,包括表扬守信行为,警示违信行为。七是项目带动要有新突破。进一步创新项目理念,以项目为动力带动管理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注重发挥省级项目的辐射带动功能。创新在研项目的科研运行机制,盘活闲置科研资源,调动空余科研人才,吸纳科研新生力量,再生新的科研团队,形成新的科研凝聚力,增添新的科研生长点,有效促进科研管理创新、学科建设创新和重点学科建设。发挥项目辐射带动功能的长期累加效应,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知识视野广阔、勇于理论创新的学术带头人,培养一批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精优的青年社科骨干力量。八是博士扶持项目要有新突破。设立博士扶持项目旨在扶持社科高学历人才尽快获得独立科研机会,通过独立承担省级社科规划研究项目尽早得到锻炼和成长,为吉林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储备高级人才。在“十一五”扶持人才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博士科研扶持项目的实施途径。在“十二五”规划年度立项计划中明确规定博士科研扶持项目立项数量。每年度确定不低于立项总量的15%,五年期间原则上计划扶持不低于200个博士(含在读)独立承担省社科基金项目。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支持逐步加大对其他青年人才的学术培养。九是社科基金数量来源要有新突破。构建以省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多元化社会投入的经费来源新格局。继续发挥扶持发展立项,择优接受委托立项等以题养题、补充经费的有效做法。广泛利用现有条件扩大项目经费的社会资助来源。力争每年社科基金数量都有一定比例的增长,到“十二五”规划末期实现增长一倍以上,尽快进入项目经费数量的良性合理运行区间。十是健全优化队伍要有新突破。重点健全和优化五个方面的队伍。首先是申报单位队伍,五年内使现有27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全部纳入到社科规划工作队伍中来,在参与中带动本单位社会科学教学、人才和科研事业的发展,达到年度项目申报无空白单位。其次是申报人员队伍,逐步使全省所有具备参与和关心项目申报的社科工作者,清楚和熟悉省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提高全省社科研究队伍的整体科研素质。第三是学科带头人队伍,培育和构建一批学科均衡分布,充分体现吉林特色、吉林风格、吉林气派、吉林精神,明显代表吉林优势和吉林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队伍。第四是学科专家队伍,在前几个五年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全面优化“十二五”学科专家队伍,打造代表我省社科水平的思想库、智囊团、优秀专家团队,进一步深入开发利用专家库资源。第五是专业管理队伍,培养和建设一批政治强,素质高,知识博,业务精,作风正,懂管理的社科管理人才队伍,包括规划管理队伍和基层项目管理队伍。


       

       三、“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任务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注重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探讨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重大实践问题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的研究,吉林红色历史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化吉林省省情发展的跟踪研究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化吉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重大实践以及重大战略布局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吉林省“三化”统筹发展战略的研究,吉林特色工业化问题、城镇化问题、农业现代化问题、城乡一体化问题、民生问题、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道路问题、社会管理创新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深化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问题的研究。注重对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城市发展问题、战略性企业发展问题、企业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深化对吉林省如何以新兴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化对吉林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化东北亚区域发展问题的研究。注重对俄罗斯问题、朝鲜问题、日本问题、韩国问题,区域文化、区域动态的研究;深化长吉图开发开放问题的研究。注重对长吉图发展战略、先导区实施方案创新以及长吉图开发开放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文化等问题的研究;深化对吉林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注重对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地方特色文化保护抢救以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研究;深化吉林省经济发展软环境问题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四、实施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进一步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全省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要紧紧依靠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省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及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结合本单位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实际,进一步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深入探索和准确把握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规律、社会科学管理规律和社会科学研究规律。及时解决研究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实际问题。尊重和依靠专家学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不断改进和提高社会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水平。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制度机制建设。形成强有力的制度机制是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保障。要在进一步改进、完善和创建各项基本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加大规划管理的导向力度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机制建设:一是诚信机制。构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和强化诚信意识,包括规划管理的诚实守信,基层管理的诚实守信,以及在研项目管理的诚实守信,形成自上而下自觉遵守的信誉规则。二是激励机制。构建以鼓励、表扬和奖励为主要手段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和强化荣誉意识,包括单位荣誉、个人荣誉和项目荣誉,形成自上而下自觉珍惜的荣誉规则。三是惩诫机制。构建以批评、告诫和惩罚为辅助手段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树立和强化惩诫意识,包括对违规违章单位停止年度项目申报,对违规违章个人撤销在研项目和取消年度项目申报资格,形成自上而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科研行为规范。


       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管理队伍建设。社会科学管理的过程也就是协调服务的过程。“十二五”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一支精通业务,熟练管理,细心服务,爱岗敬业的社会科学管理队伍。目前我省社会科学研究队伍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系统、社科院(社科联)系统、党校系统、党政机关系统以及文化传媒领域等五大系统领域,这是我省社会科学事业的主体,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实现未来五年发展目标必须依靠的主要力量。要进一步理顺和协调好各系统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部门与部门之间,科研管理与科研人员之间,以及科研人员自身之间的工作积极性和科研创造性,有效地克服各种不协调因素,达到社科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实现社科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有效实现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注重培养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才,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培训部门单位科研管理负责人、具体项目管理负责人以及在研项目负责人。计划每年举办一次项目管理业务培训班。


       加大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的投入。“十二五”期间,要在努力争取财政逐步增加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尽快使我省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达到或超过全国年度平均水平。同时,各科研单位和课题组,应继续广开渠道,积极探索与社会各方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的新途径,面向市场和企业需求,走“以题养题”的多元发展之路,形成多元化的科研经费融资渠道。


       实施“十二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对于未来五年我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省各社会科学研究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本《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同时制定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