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数: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当前位置> 基地建设 >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

来源:本站

2012-12-19 04:23:44
打印
浏览:9098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始建于2008年,基地主任张树卿教授,副主任汪澎澜教授。基地目前共有7个研究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即:草原历史研究室、草原文学研究室、草原美术研究室、草原音乐研究室、草原经济研究室、郭尔罗斯文化研究室、瀚海文化研究室和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研究基地。2009年获批成为“第二批吉林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一、基地成立以来的进展情况

(一)软硬件建设

在各方面的支持和大力投入下,目前基地办公、科研等软硬件方面有了相当大的改观。现有4个现代标准化多媒体讲座室;占地80平米的“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研究室;价值50万元的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网络信息平台;拥有数千本专业书刊的图书资料室,收藏近百件实物的文物室。同时,基地承建的吉林西部草原文化博物馆正在开始建设。这些很好的满足了基地研究的需求,保证了特色文化基地各方面的建设。

(二)人员及变动情况

为适应基地建设需要,基地成立以来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经过两次人员变动和调整,建成了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专业更为合理,治学严谨,创新务实的学术队伍。目前基地共有专兼职人员1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拥有博士学位7人,在读博士3人,全体人员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二、基地成立以来科研成果

(一)发表论文

2009年至今公开发表论文113篇,其中重要期刊8篇,核心期刊26篇。基地所有成员都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张树卿教授的“草原民族观”系列论文,徐洁教授的“清末民初吉林西部蒙边地区经济发展”系列论文,汪澎澜教授的“乌泰人物研究”系列论文,宋彩霞教授的“玛拉沁夫的草原文学”系列论文,李姝副教授的“草原音乐”系列论文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专家。

(二)出版著作

经过全体成员多年的努力,基地第一批专著出版发行,得到好评和赞誉。特别是张树卿教授的《民族文化综论》一书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吉林省历史学年会和民族学年会中都被列为重点推荐书目。目前,基地第二批12本专著的编著和校对工作已经完成,年底即能刊行。丛书的出版丰富了草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学术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基地在学界的知名度。

(三)申报项目

基地瞄准学科前沿,在学术研究上既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更注重实际应用。积极为吉林西部各方面的建设服务,力求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从2009年至今,基地组织了数次课题论证会议,成功申报省级以上课题20项,院级课题22项,指导大学生科研项目5项。近三年累计获得课题经费扶植共计102.3万元,特别是2010年基地成功申请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发展专项基金《中国东北草原文化网络信息平台建设项目》,获得了50万元的资金资助,购置了大量现代化的设备,为草原文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三、开展的活动

基地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原则,加强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优势互补,继续扩大与省内外大学的交流,学习先进的办学经验,提升教学和科学研究水平,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从2008年开始,为进一步支持和加强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与《白城师范学院学报》合作共同开辟了“草原文化研究”专栏,目前共发表校内外专家文章32篇,该专栏已经成为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成果交流与发布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此外还同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等草原文化研究权威机构积极合作,学术研讨,资源共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与东北师大联合进行的“红色文化研究”,与吉林大学联合的“捺钵文化研究”,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联合的“萨满教”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极大的促进了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四、社会影响

(一)媒体相关报道

2009年10月,基地同白城市电视台联合创办大型纪录片栏目《发现白城》,汪澎澜教授和徐洁教授被聘为栏目的学术总顾问,为进一步挖掘白城深厚的历史文化,全面展示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做出了贡献。此外,《天生向海》、《鹤乡的翅膀》和《吉林日报》、《白城日报》等媒体都对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作过专题报道。

2012年7月,在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主任工作会议上,基地主任张树卿教授在大会上作重点发言。

2012年7月,在白城市政协组织召开的白城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资政会上,基地主任张树卿教授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

(二)政府采纳情况

2009年开始,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在为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做实事方面迈出了可喜步伐。基地积极联系白城市民委、史志办,共同发起了东北草原民族乡乡土志丛书编纂工作,多年来基地主任张树卿教授、副主任汪澎澜教授数次走访了白城市周边10余个乡镇,检查了其乡土志的编著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和要求,目前各乡镇的编撰工作已接近尾声,特别是包拉温都乡的乡土志不仅得到基地及白城市相关领导的赞扬,同时其编撰者张树森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称赞。此次的志书编撰工作对于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白城市民族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2012年,基地和白城市政协联合提出的议案《利用辽代春捺钵文物遗址,发展白城文化产业》被白城市政府采纳。

五、下一步建设规划

(一)研究方向方面:面对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方向过于分散的情况,决定调整基地重点研究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扬长避短,找准科研突破口。“十二五”期间,在继续发展壮大五大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将着重开展对“吉林西部湿地文化”的研究和利用,以此突出地方特色,提升湿地文化品位,为区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贡献。

(二)科研成果方面:基地将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服务,建立知识创新机制;通过承担重大研究项目、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产出重大研究成果,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步协调发展,使科研整体水平在全省居领先地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研究基地。

(三)学术交流方面:基地要继续在本研究领域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参与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举办全国性或地方性学术会议,在追踪本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问题研究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通过派出和接受访问学者、开展合作研究,使基地成为省内外传授和学习该领域最新科学研究的交流基地。

总之,在今后的建设中,基地将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院发展全局,以建成硕士学位点为基地目标,全力构建“专业高地”、“学科高地”、“人才高地”与“学术高地”,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突出科研的核心地位,稳步推进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的整体实力和层次,将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建设成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科研机构。

(白城师范学院吉林西部草原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