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数: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当前位置> 基地建设 >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东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来源:本站

2012-12-19 04:41:23
打印
浏览:14642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东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为依托,系吉林省第二批特色文化建设基地之一,成立于2008年12月。从成立至今四年来,严格按照基地的指导方针、工作目标与各项规定从事科研工作。在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的理论问题与专题问题,如疆域理论、渤海史、民族史、经济史、文化史,以及东北边疆开发史、东北人民反侵略斗争史等诸多问题上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社科项目及省、市委托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国家级、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论文。同时,在基地建设的其他方面取得较大的成就。

一、软硬件建设与人才培养

基地自成立以来,重点加强软硬件建设,尤其是梯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基地现有研究人员14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3人,助研5人;博士后、博士7人,硕士4人,无论是在职称结构还是在学历结构上,都处于优势组合。2009、2010、2012年分别从吉林大学、南开大学招聘一名博士后、二名博士,为基地增添了新的力量。通过加强对青年研究人员的培养,如组织指导他们承担集体科研项目及开展各项科研学术活动,使他们的科研能力与水平迅速提高,基地整体研究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基地的组织领导管理方面,得到院党组及主管院长的领导和指导,也得到了院科研处的具体指导与支持。自2009年6月,基地原负责人刘信君调离历史所,院党组决定由历史所所长黄松筠任基地负责人,具体负责基地的领导组织管理工作。在硬件建设方面,自基地成立以来,在现有的条件下,积极加强硬件建设,购置大量的图书资料,又购置了电脑与打印机等,使基地硬件条件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二、发表研究成果与社会反响

1.发表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2008年12月—2012年6月,基地出版和发表了一批新的科研成果。在国家级、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在《新华文摘》、《历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吉林大学学报》等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要有:黄松筠的“元明清藩属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新华文摘》2011年8期全文刊登)、刘信君的“东北解放战争研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李倩的“‘通化防卫体制’与辽源盟军高级战俘营”(《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4期)、栾凡的“东北地区优秀民俗文化论”(《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5期,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转载)、栾凡的“明代辽东的米价、军粮与时局”(《东北史地》2010年第3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明清史》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全年发表学术论文的总字数为百万字。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主要有《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研究》、《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名录》等。研究成果不乏精品力作,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二篇,在学术界引起较好反响。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上,杨雨舒的《关注韩国的渤海史研究新动向,加强中国的渤海史研究》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研究的主题突出东北边疆地方历史与文化研究的特色。

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市各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等奖。其中,《吉林通史》、《日伪时期吉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研究》获第八届省社科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获第八届省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获长春市社科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科研成果多项获社科院优秀成果奖,主要有黄松筠的“元明清藩属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刘信君的“东北解放战争研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获社科院优秀成果特等奖;《吉林通史》、《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获第四届院优秀著作一等奖;《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唐代渤海国五京研究》、《日伪时期吉林人民抗日武装斗争研究》获第四届院优秀著作二等奖;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获院优秀成果一等、二等奖30余项。

2.承担各类项目情况。

2008—2012年,基地主持参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市委托项目等各级课题42项。2010年黄松筠、杨雨舒、栾凡、蒋戎等人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东北古代方国属国史研究》;2012年李倩《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09年杨雨舒、李倩、蒋戎获省社科基金项目;2010年黄松筠主持的《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史研究》获吉林省教育厅招标课题,2010年人文记录片《长白山》解说词获省委宣传部重点委托课题;2011年邵汉明主持的《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名录》、黄松筠主持的《清代东北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吉林经济通史》等获省社科基金项目;2012年黄松筠的《吉林地域文化的历史源流及精神内涵》、栾凡的《东北传统民俗文化研究》、李倩《清末以来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研究》、麻铃《辽金时期文化政策的比较研究》获省社科基金项目;2008—2012年获院委托、招标和青年课题共16项。承担长春市委托课题《长春名人》与松原市委宣传部委托课题《松原历史文化研究》的研究工作,该课题已经结项即将出版。

三、组织参加学术活动

2009—2012年基地共有10余人次参加了17次国内学术研讨会。2009年7月成功举办了“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2009年、2011年,黄松筠等人参加了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国际清史学术研讨会。2010年,黄松筠、杨雨舒、栾凡参加了“东北方国属国史编委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杨雨舒、麻铃参加了第十届中国辽金契丹女真史学术研讨会。杨雨舒参加了“东北论坛——东亚视野下的东北边疆研究学术研讨会”、李倩参加了“全国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2012年,历史所参加“吉林省历史学会年会”。通过组织参加学术研讨会,不仅加强了与学术界的交流和联系,而且对于开拓视野,了解学术研究前沿动态,扩大学术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研究工作中的经验

通过总结基地2008—2012年的工作实践,认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值得借鉴与发扬:

一是省社科规划办的指导、院领导的关心和具体指导。

二是要勇于申报、积极承担国家级、省级等各类项目,加强横向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与学术水平。2008—2010年度历史所承担各类项目共52项。正因为有这么多的课题立项,基地的同志才有课题可做,有经费可用,年轻的同志才有机会参与,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才能不断得到提高,使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得到进一步加强,集体重大项目才能顺利完成。

三是重视基础研究为现实服务,加强历史知识普及与历史教育工作。明确基地肩负着历史基础理论研究与历史教育的双重责任与义务。如,承担的《长春名人志》、《松源历史与文化研究》、人文记录片《长白山》解说词等课题,对于宣传吉林和长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主办与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学术界的交流与沟通。扩大学术影响,提升学术地位。

五是打造和谐团队,通力合作,发挥优势。近年来,基地人员形成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在完成重大集体项目时,做到互相配合。在工作中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大家在基地这个集体中工作和学习感到温暖、舒心、快乐,达到一种快乐科研的境界。

五、今后工作设想

要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将基地的科研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继续发挥“东北历史文化研究”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理论问题的研究,建构东北地方史新的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手段上实现新的突破。突出精品意识,鼓励个人出版学术专著。

二是继续跟踪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继续加强东北古代地方史、民族史的研究;加强东北地方近现代史,如伪满十四年史、抗联史、日俄侵华史的研究;加强渤海史的研究。

三是加强东北及吉林地区专门史研究。全面研究东北历史文化,建立新的东北历史学体系,从《通史》研究领域进入专门史研究领域。在《中国东北史》、《吉林通史》等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吉林经济通史》、《吉林省历史文化资源名录》、《松源历史与文化研究》等专门史进行研究。不断拓展研究领域,深化具体问题的研究。

四是组织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为扩大基地在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的影响,进一步确定在东北边疆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领军地位,计划在2013年,举办“东北历史文化高峰论坛”学术研讨会。

五是继续做好学科建设与人才引进工作。努力提高现有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积极为科研人员参加学术活动创造条件。同时,继续做好人才引进工作,2013年计划引进1—2名博士生。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东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