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人数: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当前位置> 基地建设 > 吉林特色文化基地建设

吉林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来源:本站

2012-12-19 04:48:53
打印
浏览:18878次
本站文章禁止转载,需要转载请联系本站!!!

 

 

吉林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一、整体概况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文化研究中心于2010年6月,被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为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吉林建筑文化研究基地。

中心目前设有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所、吉林乡土建筑研究所、中外寒地建筑文化比较研究所、建筑策划研究所和建筑经济研究所等五个研究所。中心拥有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科学合理的科研队伍,在聘、续聘的专业技术人员47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5人、讲师14人。博士5人,在读博士生2人,硕士32人,学士8人。50岁以上7人,40岁至50岁为21人,30岁至40岁为14人,30岁以下5人。

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掘地方建筑文化,学校投资160余万元扩建与充实了中心原有的建筑文化陈列厅,并将更名为“建筑文化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300㎡。

二、研究特色

作为吉林省唯一的从事地域建筑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地域的、传统的建筑历史与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中伪满时期建筑与城市规划以及本土传统民居研究水平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中心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将科学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迅速转化应用到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中去,为各级政府及相关产业部门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另一方面积极参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和工程设计实训,同时面向社会开展建筑策划与设计咨询服务。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究形式是中心研究工作的鲜明特点。

三、研究方向

中心目前主要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吉林乡土建筑研究”、“中外寒地建筑文化比较研究”和“历史建筑测绘”等方面的专项研究。

(一)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保持和恢复历史建筑与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延续建筑乃至城市的文化与历史。

长期以来,中心对长春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主持修缮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和文物建筑,主要有:伪满皇宫“勤民楼”、裕昌源火磨、伪满大陆科学院(现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本馆楼)、原日本横滨正金银行长春支店(现为长春市杂技宫)、原长春纪念公会堂(现为长春人民艺术剧场)、原大和旅馆(现为春谊宾馆)、中共地下活动旧址二道沟邮局、原新京特别市市长官邸、长春市光机研究所办公楼和人民大街北段历史建筑群等。

这一工作的开展,对延续和保护城市的历史风貌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受到长春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与认可,市委书记高广滨、原市长崔杰等领导多次亲临修缮现场视察、指导工作。有关历史建筑保护与修缮的成果已收录到《一座城市的经典记忆--长春市规划建设60年(1949-2009)》一书中。

目前,中心正在积极参与长春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研究与设计工作,希望为地方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吉林乡土建筑研究

吉林省处于寒带,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历史上形成了与自然相协调的汉、满、朝鲜族等传统居住文化形态。通过对乡土建筑文化中的建筑观、生活模式、居住形态的研究总结,在满足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对于保持民族与区域特色,构建健康、可持续的绿色建筑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三)中外寒地建筑文化比较研究

近些年来,中心特别关注不同地域、民族的建筑文化成果之间及各学科之间的比较研究,不少成果填补了寒地建筑文化比较领域特别是伪满时期中日建筑比较研究方面的空白。

(四)历史建筑测绘

近十年来,利用一切机会对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完成了梁思成先生第一件设计作品的调查工作等。为建筑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利用保留下了大量、可靠的实际数据资料。

为进一步丰富建筑文化的内涵,中心在上述专项研究基础上,积极组织、承担建筑策划与经济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研究领域的扩展,为全面建筑文化观的形成,区域的、民族的建筑文化特色的弘扬,奠定了扎实的理论依据。

四、研究成果

近几年,研究人员发表学术论文220余篇,完成与在研的科研课题80多项。其中,《基于殖民理论下的近代长春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课题,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公开出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国民族建筑》、《长春近代建筑》、《室内设计发展史》、《中外建筑史》、《伪满时期长春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中国民居建筑丛书:东北民居》、《东北民族建筑文化形态概览》、《吉林建筑文化研究(集刊)》以及《外国建筑历史图说》等50多部学术专著。

近些年来,中心特别关注中西方建筑文化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室内设计发展史》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出版了《中外建筑史》一书,这是国内第一部彩色版本的建筑史教材。为总结建筑文化研究成果,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汇编出版了《吉林建筑文化研究》集刊。

中心负责编写的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确定出版的国家十二五重大出版工程《中国古代建筑》(丛书)、《辽宁、吉林、黑龙江古代建筑》(吉林部分)的初稿基本完成。

中心研究人员近几年共获得各类专业、学术奖励30余项,其中,《长春近代建筑》一书获得第二届长春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一等奖。

“十一五”期间,中心有3篇咨询报告被省市政府采纳。其中,李之吉《关于拯救、保护和科学利用伊通河资源的调研报告》获长春市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优秀奖。袁敬伟《关于重视伪满洲国时期历史建筑可经营价值的建议》(长春市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委员提案),长春市政协批复为“全部采纳”。

五、人才培养

充分利用中心的条件与优势,为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培养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专业平台。中心依托的省级重点学科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建筑学。这些学科全部具有硕士授予权。

以中心研究人员为主体成立的“历史建筑测绘”课题组,长期带领本科生对本地域的历史建筑进行全面系统的测绘,为吉林省特别是长春市建筑历史的保护与恢复做出了贡献。其阶段性成果《建筑测绘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荣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年《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和《建筑学专业设计主线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实践》分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

六、学术交流

2009年以来,中心先后加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建筑与文化》杂志理事会,组建了吉林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中心的主要成员分别在吉林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吉林省建筑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兼职。

由中心牵头组建的吉林省建筑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于2010年9月正式成立。该学术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心为促进吉林省建筑文化的发展和在全民普及建筑文化的良好愿望。

为了进一步加强建筑文化的深层次研究,弘扬区域的、民族的建筑文化,中心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加全国性建筑与文化方面的学术会议。同时,有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

七、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总体工作目标

中心的总体工作目标是,深化科研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发挥比较优势,合理调整研究方向,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争取科研经费投入,积极争取重大科研项目。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中心建设成省内一流的、依托建筑类学科的、以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研究为特色的省级重点研究基地。

(二)发展建设方向

1、突出研究优势,围绕目标开展工作。

“十二五”期间,中心的研究方向以“历史街区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研究”为主,其余几个较成熟的研究方向均围绕此展开,力求形成其外围支撑。

2、整合资源,建立稳定的学术团队。

结合建筑类院校的实际,紧紧依靠建筑与规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教学实体,培育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优良学风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学术团队。促进中心工作与教学结合、与建筑设计的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有针对性地聘请校外兼职人员,拉动科研能力和研究层次的提高。

3、积极参与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在开展科研的同时,加强教学工作。通过授课或讲座,使中心的研究成果能及时向教学层面转化。适时组织、吸收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4、加强交流,发挥特长,服务社会。

以承办“全国第十四次建筑与文化讨论会”为契机,定期举办地域性学术研讨会并择机承办(或举办)相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

与各级政府及相关产业部门建立制度化的经常联系和合作关系,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积极参与长春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的研究与设计工作,特别是历史和文物建筑修复工作。

5、推动改革,创新机制。

继续完善首席研究员制和“中心—所”模式的二级管理体制。建立以研究方向(课题组)为运行单位(即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聘任制。形成一种人员流动、内外结合、竞争创新的开放体制,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吉林建筑文化研究基地)